1058号房地产大厦560-561室
电话:0512-68320026
E-mail:1426348528@qq.com
江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
回眸2018年,虽然受到原材料供应短缺,环保整治,大面积阶段性限产停工等大环境的影响,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建设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依然没有停下向上攀升的步伐,在经历了2014、2015年的U型谷底之后,2016全行业进入调整恢复期,而从2017年9月份开始,逐月增长的势头一直延续到了2018年。纵观2018年全年,发展超过预期,令人欣慰。
本报告的统计数据是根据全省各混凝土企业填报和各地级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及市、县混凝土行业协会(分会、专业委员会)统计汇总,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将几方数据汇总、核对、修正后得出,含盖全省建筑系统975家预拌混凝土企业。
一、2018年全行业主要发展数据
1、全行业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86372万立方米,比上年递增1.64%。
2、全年混凝土供应总量:26381.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26%。
3、总产值:全行业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全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
4、全行业交税:38.42亿元,平均税率为:3.35 %。
5、全行业实现利润:37.3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3.26%。
6、全员劳动生产力: 223万元/人。
7、产业规模:按2018年可比价格计算,产业规模达3757亿元。
8、全行业从业人数:51450人,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占13.5%(约6945人)。
9、全行业年人均工资:67400元/年、人(最高的企业95000元;最低的27000元)
10、砼强度等级分布:C10-C25 占23.42% ,C30 占 45.14% ,C35及以上级占31.44%。 最高强度等级:C70。
11、水泥用量:各种强度等级混凝土平均后每立方米用水泥245.26千克;全年混凝土用水泥总量6470万吨,比上年增长13.4%。
12、石子用量:石子耗用总量28491 万吨。
13、砂用量:资源砂耗用总量9498 万吨,机制砂(含石屑)耗用总量11607万吨(占砂子耗用总量的55%)
14、主要设备数量:搅拌站数量:1065个;搅拌机:2614台套。搅拌车数量:由于很多企业将混凝土运输业务外包给了专业化运输公司或个体户,至2018年底,混凝土企业自备搅拌车保有量为15120辆 ,比上年度减少758辆。汽车泵数量:4247辆 。车载泵(含拖泵):1675台。
以上数据表明,江苏混凝土行业的产出和效益在2018年实现了同步增长,发展态势好于年初的预期,进一步巩固了江苏混凝土行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与整个江苏建筑业的稳步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产能和效益有所增长
1、受宏观调控、环保整治和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全省关闭或停产了一批非环保搅拌站。同时,全省又新增了40多家新建环保站。据统计汇总,至2018年底,全行业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86372万立方米,比上年递增1.64%。
2、由于原材料价格普涨,混凝土价格也水涨船高,全省全年各种强度等级混凝土价格平均后均价为435元/立方米,比上年均价增幅为23.4%;全行业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全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全行业实现利润:37.3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3.26%,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三、苏南、苏中、苏北同步发展,差距继续缩小
近几年,苏南各地混凝土生产整体依然保持增长势头,虽然增长幅度明显减缓,但仍占据江苏混凝土市场板块的主导地位。苏中、苏北厚积薄发,产量逐年递增,市场占有量持续放大,与苏南的差距继续缩小。近三年江苏混凝土市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板块的发展态势如下表。
近三年江苏三大区域混凝土市场发展态势表 表1
年代 | 地区 |
混凝土供应量 (万立方米/年) |
所占比例 (%) |
比上年增长(%) |
2016 | 苏南 | 12168.07 | 64.69 | 9.75 |
苏中 | 3192.54 | 25.16 | -3.83 | |
苏北 | 5165.93 | 10.15 | -3.73 | |
2017 | 苏南 | 13354.82 | 57.33 | 10.03 |
苏中 | 3998.14 | 17.16 | 25.23 | |
苏北 | 5938.91 | 25.5 | 14.96 | |
2018 | 苏南 | 14591.86 | 55.31 | 9.26 |
苏中 | 4825 | 18.29 | 20.68 | |
苏北 | 6964.44 | 26.39 | 17.26 |
2018年,苏南五个市的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累计达42975万立方米,全年实际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4591.8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26%,占全省总方量的55.31%。所占全省比重与2017年相比,又下降了2.02个百分点。其中,苏州市及所属的5个县级市以4743.47万立方米,增幅8.9%,占全省总量的17.98%,重新回到全省第一的位置。 苏州的昆山市以998.73万立方米,首次出现副增长,降幅为6.6%,但仍不失为全省县级市第一的位置。南京市由于受有关部门强制阶段性停工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共完成混凝土供应4080.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5.8%,占全省总量的15.46%。无锡地区1个地级市和两个县级市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219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9%,占全省总量的8.3%,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其中,无锡市区2018年供应混凝土1514万立方米,增幅为14.17%;而宜兴市,2018年继续发力,全年实现销售25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9.89%;江阴市紧随其后,全年实现销售42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2.28%。由此可见,无锡地区已进入市场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常州及所属1个地级市和两个县级市,延续了2017年的增长态势,市场继续发力,保持旺盛势头,2018年共完成混凝土供应2027.7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增长14.56%;在全省市场占比为7.68%,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其中,常州市区完成混凝土供应1447.7万立方米,增长11.36%;金坛市完成300万立方米,增长20%;溧阳市完成28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27%。镇江市所属1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市场持续爆发,2018年混凝土供应量仍在高速增长。该区域共完成混凝土供应155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高达44.86%,是全省增幅最高的地区。
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苏中、苏北”和“苏南、苏中、苏北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下,近十年,苏中、苏北两大区域的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苏北、苏中地域广、人口多,基本建设的规模和周期给混凝土市场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使预拌混凝土的市场供应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南强北弱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2018年,苏中、苏北两大区域共完成混凝土供应1178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63%;占全省总量的44.68%,比上年又提高2.02个百分点。
苏中地区所属3个大市,即南通、扬州、泰州,三市2018年完成混凝土供应量4825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18.29%,比2017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产量增幅达20.68%。其中,南通市有1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区和1个县,2018预拌混凝土供应量首次突破2000万方,达2065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7.82 %,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与上一年度相比,产量增幅达24.31%。扬州市(含1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和1个县),全年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380万立方米,增幅为14.05%。泰州市(含1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与扬州市一样,全年也完成了1380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增长22.45%。
苏北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5市的混凝土供应量达6964.44 万立方米,占全省总方量的26.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盐城市所属1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和5个县,2018年共完成混凝土供应1993.16万立方米,增长16.28%。淮安市所属1个地级市和4个县共完成混凝土1165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增长9.74%;扭转了2017年市场需求下滑的势头。徐州市有1个地级市和5个县,全年完成1691.18万立方米,增长幅度为3.71%。宿迁市已完全从市场低谷中走出,该区域1个地级市和3个县,共完成混凝土供应15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25%。连云港市所属1个地级市和4个县,完成615.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83%。(详见附表)
全省975家混凝土企业,苏南地区有357家,占全省36.61%;苏中地区有217家,占全省22.25%;苏北地区有401家,占41.13%。混凝土生产和供应已覆盖全省城乡,完全满足了本省建设工程的需要,已成为一支拉动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018年,涌现了一批混凝土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方面,一批中、小企业或非环保站面临关停;另一方面,龙头骨干优势企业通过一企多站或收购、兼并等形式实现规模经营的目标,成为我省混凝土企业加快发展和产业重新布局的新业态。2018年,全省混凝土年供应量超过300万方的企业有6家; 300万方以下,100万以上的企业有近27家。全省2018年混凝土供应量前10名的企业销售量达3465万立方米,占全省供应总量的13.13%。这10家企业2018年实现销售产值累计约156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13.6%。(见表2)
从区域分布看,全省混凝土供应量前10名的企业4个在南京, 3个在徐州,2个在苏州,1个在淮安。其中,南京、徐州两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尤为突出。如: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近几年通过兼并,2018年已成为具有14个分站的大型集团,2018年销售混凝土高达870.1万方,占全省总量的3.3%;占南京市78家混凝土企业供应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徐州诚意混凝土公司和江苏中联铸本及徐州中联三家混凝土公司,2018年混凝土供应量占市区38家企业供应量的81.4%。这些龙头骨干企业以其发展快、运行质态好,形成了集中成片、连为一体的强势板块。与上年度相比,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18年江苏省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前10名企业名单 (表2)
排名 | 单 位 全 称 |
2018年产量 (立方米/年) |
占全省比重 (%) |
1 | 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 870 | 3.29 |
2 |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诚意 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
380 | 1.44 |
3 |
昆山市建国混凝土水泥制品 有限公司 |
340 | 1.29 |
4 | 南京旭程混凝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313 | 1.18 |
5 | 苏州三盛混凝土有限公司 | 310 | 1.17 |
6 | 淮安市华石建材有限公司 | 306 | 1.16 |
7 | 南京双龙混凝土有限公司 | 295 | 1.12 |
8 | 江苏中联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 | 227 | 0.86 |
9 | 南京兰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216 | 0.82 |
10 | 徐州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 208 | 0.79 |
合 计 | 3465 | 13.13 |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从企业治理,到业务结构调整,体量不断增大,再到自身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审视和布局,产业链不断延伸,已涉足到与混凝土相关的预拌砂浆、外加剂生产、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开发、工程施工等多个领域。
2018年,由于环保整治,砂石原材料价格暴涨,水泥价格震荡起伏等,的确给企业运行造成了很大冲击,加上政府部门为了大气环境整治,强制企业阶段性停工,使部分地区混凝土产量一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困难叠加也促使各企业在困境面前不断寻求创新,通过机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加强人才培训,使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一批企业通过加强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与管理,采取一系列应变措施使企业运行质量得到提升,管理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有的企业利用服务对自身和用户双边价值的开拓,以及对市场、尤其是高端工程领域和高端客户的引导和培育,使企业在管理运营、成长质量上具有更长远的后期效应。以昆山建国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优势企业,在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开发等方面作出了非常突出的业绩,成为混凝土企业向混凝土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标杆。
五、绿色发展,展现行业新面貌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预拌混凝土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发展绿色混凝土、节能减排、降噪、降粉尘已成为改善城市环境,树行业形象的突出问题。为此,在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2018年我省混凝土行业在节能、环保,综合资源利用,信息化建设,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使行业面貌正在逐步由量变向质变转移,由粗放型逐步向技术及服务型转移。
为了绿色发展,使混凝土行业与我省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相适应,各地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混凝土绿色生产的监管力度,取得明显效果。到2018年底,全省混凝土环保型企业数量共562家,占全省总量的57.64%,其中,苏南地区有302家,达标率为84.6%;苏中地区有61家,达标率为28.1%;苏北地区有199家,达标率为49.62%。
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普及和施工配套技术的日益完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双掺技术,自密实混凝土配制技术,中、低强混凝土高性能配制技术,再生骨料应用技术,全机制砂混凝土配制技术等已在混凝土企业中逐步普及,使各种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比例和范围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行业使用磨细矿渣累计达1286万吨,使用粉煤灰1617万吨,机制砂等再生材料已在绝大多数混凝土企业中使用。
六、展望2019,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回顾2018年,面对原材料价格暴涨,市场价格起伏不定,我省大部分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2019年企业生存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加上江苏沿海、沿江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纳入长三角经济圈,给我省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混凝土行业整体形势继续向好,产量稳中有升,效益仍有上升空间。
展望2019年,整个行业面临一个较为有利的发展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国家多次重申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降税减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必将继续实施混凝土行业直接受益的刺激经济政策,无疑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加上我省经济始终处于平稳较快发展的上升阶段,将为混凝土行业生存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3、基本建设投资加大。根据省政府2019年的部署,将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全面推动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小城镇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江苏在经济规模体量与发展速度上仍有持续而广阔的施展空间,为混凝土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4、南通及苏中、苏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工业及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桥梁等工程已全面使用商品混凝土,正在追赶苏南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在今后若干年,这一广大区域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5、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多条地铁线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跨江工程,机场新(扩)建、高铁车站、港口、桥梁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对全省混凝土行业的稳步增长将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设领域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将依然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若排除原材料供应紧张对混凝土产出将可能产生的影响,预计2019年全省混凝土供应量将在2.6亿立方米以上。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虽然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当期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但原有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仍需我们高度关注。
1、新增货币投放增幅仍会下降,造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对混凝土影响很大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向目前尚不明朗,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关系到混凝土市场的走势。
2、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在扩内需的推动下,市场需求有所增长,但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仍不可逆转,行业竞争仍然激烈。
3、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部分地区仍有一大批工艺较为落后,装备不配套,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些落后产能亟须淘汰或整改。
4、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为此,很多企业在减员增效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终综合效果如何,有待商榷。
5、人力资源匮乏,制约行业发展。职业经理人和试验室主任等中、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人才梯队已跟不上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管理手段的日益电子化、智能化,使原有的一批企业管理者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所以,中、高端人才队伍不足已成为江苏混凝土行业发展的瓶颈。
6、在江苏大部分地区,混凝土市场仍为买方市场,建设单位恶意压价和拖欠混凝土材料款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由于供求关系在较长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不可避免。部分地区混凝土市场价格混乱的局面,需要及时有效遏制。
7、天然砂石原料日益短缺,砂石供应商与混凝土企业的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已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砂石原料的价格上涨及涨幅难以预料。
(三)思考和建议
1、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下,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在保持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抑制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建议有条件的市、县行业协会会同建设主管部门客观分析市场容量和产能利用率,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监督,近几年不再新建混凝土搅拌站。
2、全面推进绿色生产等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产品品质和功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目前,重点要确保“三废”零排放、降低油耗、降粉尘、降噪音等完善环保设施方面的技术和设施过关,使整个企业达到环评验收标准,在此基础上领取环评合格证书,成为合法经营者。
3、大力支持和鼓励具有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优势的混凝土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或联合,淘汰一批落后小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4、随着装配式房屋建筑的逐步推广,预拌混凝土正在面临主导地位的严峻挑战。在有条件的地区,混凝土企业可以考虑产业链延伸,在各方面条件基本具备时,开发生产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但一定要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建议有条件的企业,确定上马该项目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可分期、分阶段组织实施较长远规划目标。
5、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探索适合本地区、本企业特色的混凝土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机制,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将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如:开发生产与装配式房屋建筑相配套的免震捣、自密实、自流平等功能性混凝土,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
6、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提高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强化绿色生产和高性能混凝土生产能力认证等措施,逐步推进生产能力的调减和空间布局的调整,力求混凝土供求趋于平衡、生产布局趋于合理,企业生产能力能充分发挥,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使混凝土生产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7、为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开发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积极性,建议省、市有关部门会同各市混凝土行业协会,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尽快定期发布高性能混凝土信息指导价,改变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实行统一信息价的现状。
8、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要素的不断增加,混凝土企业依靠传统的投资、扩张模式发展生产,增加效益已行不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质增效,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混凝土智能制造——工业4.0新技术,以无以伦比的创新服务为切入点,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应用到了混凝土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中,将成为今后若干年混凝土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对此,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应提前做一些人才和资源的储备,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9、应根据混凝土行业的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组织好人才培训工作。行业协会应在专业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应由行业协会制定中、长期和近期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解决企业急需的短缺人才,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良性发展。
附表:《2018年度江苏省各市县混凝土产量统计汇总表》
(撰稿:言一清)